很多人看醫生常會詢問醫生:「最近身體不舒服,是不是免疫力太差了?」對此,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特別糾正:「不少民眾對於『免疫力不好』這個詞有些誤解,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部分來看,一個是『免疫系統失調』;另一個則是『免疫力低』。」
對大部分人而言,和免疫力最相關的問題就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和「過敏」,見到這兩個詞,直覺可能都是免疫力不足而引起的,家醫科醫生表示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和提升免疫力相關,下面跟你講清講楚。
免疫系統失調?免疫細胞大不同!TH1、TH2的平衡問題
「大眾常有個誤解:快速提升免疫力,愈高愈好。實際上過與不及都並非好事。」醫生直指問題核心,說明人們總會將免疫力差與身體不好畫上等號,的確免疫力低容易讓細菌、病毒有機可乘,但像「自體免疫性疾病」、「過敏」的情況卻相反,是由於免疫力提升,太高而引發的問題。為什麼免疫力太高也會讓身體出狀況呢?醫生將免疫系統比喻為蹺蹺板,兩端分別是 TH1 跟 TH2 兩種免疫細胞,在身體健康的狀態下,兩者會維持平衡;一旦天平傾斜、失去平衡,身體的毛病就隨之而來。
.TH1細胞主要負責對抗外來的細菌、病毒
當 TH1 細胞活性過高,不僅會對入侵的病菌啟動免疫反應,還會攻擊周遭的身體細胞,變成「誤殺友軍」的尷尬情況,引發「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症、一型糖尿病、牛皮癬等)。
.TH2細胞則是對寄生蟲及過敏原產生免疫反應
如果 TH2 細胞活性太高,會將原本無害的物質誤判為具有威脅性,進而釋出抗組織胺,導致身體紅腫、發炎充血,像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都是 TH2 免疫細胞活性太高所造成的過度反應。
跟蹺蹺板的原理一樣,當其中一方的活性太高,另一方的能力就會降低,例如 TH2 太過活躍,那負責抵抗病菌的 TH1 便會被抑制,免疫系統失調,長久下來得到其他疾病的機會也提升。家庭醫生總結:「維持免疫平衡才是健康之道,過度提升免疫力反而弄巧反拙。」
醫生幫幫忙!為什麼免疫系統失調?免疫力會出狀況?
家庭醫生點出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和「遺傳」有關,除了先天因素之外,臨床上很常見病人在高壓力情況下的生活、或是環境改變而引起免疫系統失調(例如換工作、大考、遭逢劇變等),常見的情況是:身處壓力之中沒事,直到高壓狀況解除,身體承受的負面壓力立刻反噬。所以才會有不少人在忙完工作或考試後,立刻看醫生。醫生特別提醒,如果本身已經確診有免疫系統失調相關疾病的患者,要注意不要讓情緒起伏過大。
身體有四大黏膜淋巴組織:鼻腔、支氣管、皮膚、腸胃,其中腸胃涵蓋的範圍最大,50-70%的免疫反應會在此處產生。
讓人意外的是,免疫力出現問題的原因居然跟「飲食」有關?家醫科醫生解釋,許多人體黏膜下方都有淋巴組織,組織內有許多的免疫細胞,而 50-70% 的免疫反應發生在胃部、腸胃道,如果吃了不潔食物或者長期不適當使用藥物,會導致腸道免疫系統失調,大大小小的毛病就會接續出現。醫生形容:「以前的人常常說『病從口入』,是有道理的。吃對東西,免疫力自然會正常運作;反之,身體就會抗議。」
立即檢查!你是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士嗎?
「免疫力低下」在疾病歸類中是依據白血球指數、白血球分類去做判斷(像是糖尿病、愛滋AIDS 等都和免疫力低有關)。醫生遇過不少病人宣稱自己的免疫力較低,但經過多種檢查後,數值卻顯示正常。醫生表示,免疫力一般維持在平衡狀態,但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會過度消耗支撐免疫力的營養素,因此會出現免疫力較低的相關症狀,建議患者從攝取營養方面著手,改善不適的情況。
醫生提醒以下人士容易有免疫力低的問題,例如:經歷重大手術與放療化療的癌症病患者、長期處在高壓力與精神緊張環境、孕婦、重大疾病患者。因為外在因素或體質改變,容易使保護身體的能量大量流失,免疫力自然變得不堪一擊。
掌握四大關鍵,改善免疫力、奠定好體質基礎
雖然免疫系統的好壞大多取決於先天遺傳,但還是有改善的方法!如果已有免疫力低的狀況、或是想要預防,家庭醫生鼓勵可以從以下這四個方面調整,相信只要從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一定會得到不錯的改善。
.改善免疫力關鍵一:釋放壓力
醫生說,不少患者都是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的類型,壓力在無形之中會耗損免疫力,因此這些人在爆發症狀時常常都很嚴重!她指出可以審視當前的壓力狀況,找到適合的方式發洩負面能量,例如定時且適量的運動(像是慢跑、踩單車等)不僅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幫助穩定情緒,亦有快速提升免疫力效果;或者是培養休閒興趣,讓自己能抽離、放空,找到壓力的宣洩口。
.改善免疫力關鍵二:改善作息
人體免疫力在 25~30 歲間達到高峰期,日後就會逐漸下降。在社會高壓環境下,愈來愈多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士有免疫相關問題,青少年時期有充足的體力可以捱夜,但隨著年紀增長,這樣混亂的作息對日益降低的免疫力來說是雪上加霜。因此維持正常的作息,將生理時鐘導回正軌,對於調節免疫力絕對是正向的影響。
.改善免疫力關鍵三:攝取充足營養
攝取優質的飲食對身體不只營養上的改變,也能刺激免疫反應、增強免疫細胞活性。醫生認為雞湯、魚湯、豆類或低脂奶類都是不錯的營養來源,其中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也是輔助免疫系統順利運作的幕後功臣!
醫生舉例,不少女性為了減肥只吃燙青菜,雖然有充足的「抗壓維他命」──維他命 C,但飲食中缺乏胺基酸,反而使免疫力下降,所以減肥者很常感冒生病。她建議平時可以多補充維他命 A、C、D、E 以及礦物質鋅、硒等,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現代人可能工作忙碌,為求方便會改喝滴雞精等即食補品,滴雞精含有的總支鏈胺基酸可以增強體力;色胺酸幫助降低壓力、舒緩情緒;而維他命 B6 則是維持身體代謝的重要營養素。醫生表示,不反對病人攝取這些營養補充品,但在醫生的立場,會建議選擇通過台灣衛生福利部「健字號」認證的產品,相對而言較有保障,喝起來也比較安心。
.改善免疫力關鍵四:適時保護自己
醫生提醒,如果本身確診有免疫力較低的問題、或身為先前提到的免疫力較低人士,要盡量少去多人群聚的公眾場合,以免增加二次感染的風險。如果無法避免,記得隨時配戴口罩,多增加一層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