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婦產科醫生分享:「子宮頸癌99.9%是藉由『性接觸』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後癌化所致。」他補充說明,一般健康的人感染HPV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會引發「癌前病變」(包括輕度、中度、重度的細胞癌變,以及原位癌,即是癌症零期,細胞異常部位尚在上皮組織,被認為是癌症前兆),若不及時處理才會變成子宮頸癌,所以HPV感染演變成子宮頸癌往往需要6~8年以上的時間。不過近年來由於發生性行為年齡逐漸下降,醫生觀察發現患有子宮頸癌年齡層雖然仍以40~60歲婦女最多見,但診斷出癌前病變的年輕族群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婦產科醫生分享診所有不少患者做了柏氏抹片篩檢,當他們發現感染HPV後,都會非常緊張地跑來找他,以為罹患了子宮頸癌,甚至有患者全家人抱頭痛哭失聲。他解釋:「只要有定期做抹片檢查,要得子宮頸癌並沒有那麼簡單。感染HPV和罹患子宮頸癌並不能畫上等號!」原來人體「免疫力」會讓80%的HPV感染情況,會在一年內消失,而90%則會在兩年內消失掉,所以即使感染HPV也不需要太過驚惶,九成都會在後續的追蹤檢查中消失。
很多人以為HPV要經過「陰道性交」才會傳染,婦產科醫生分享臨床醫學上遇到幾個處女案例,都從子宮頸抹片中檢查出HPV,因此特別提出這點迷思。醫生表示經過細問發現對方是所謂的「技術型處女」,原來這些女生為了避免破壞處女膜,寧可接受男性於私處摩擦、口交或肛交,事實上HPV不必進行性交,只要「性接觸」就能傳播,若已有過性接觸,但礙於保留處女身分而無法接受內診及柏氏抹片檢查,不慎感染了HPV,常常要等到多年後不正常出血或突然做了抹片篩檢才會發現。另外,極少數的病例有可能透過公共場所,例如廁所門把、花灑、座廁,或手去碰觸陰部而感染HPV。
醫生回憶診所有不少患者認為子宮頸癌是性生活複雜才會罹患的「性病」,更有妻子拿來當作老公對婚姻不忠誠的證據,回家差點鬧家庭革命!他澄清道,子宮頸癌並不是性病,會傳染的是HPV,而且當女性被檢查出患有子宮頸癌,通常都是10幾年前受到HPV傳染引起,除非這一生只有老公一個性伴侶,否則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是由何人帶來的病毒,即使過去一次只交往一個對象,HPV只需要性接觸就能傳播,如今也很難追溯是經由哪一任前男友或者前男友的哪一任前女友所傳染,因此醫生正向提醒:「與其追究責任歸屬,還不如積極配合後續治療,提高治癒率!」
「這又是一個很常見的迷思。」醫生頻頻搖頭,分享某一日負責的困難案例,66歲婦女20年沒有性生活,從來沒有做過抹片篩檢,因陰道微量出血就醫,經過內診發現她長期缺乏荷爾蒙,使陰道沾黏而看不見子宮頸,勉強戳出一個小洞做了柏氏抹片檢查,結果揭曉是「子宮頸癌」,後來在施打麻醉劑後撐開沾黏的陰道,看見子宮頸及切片,檢測的病理報告也再次證實是子宮頸癌。
醫生表示,定期做抹片篩檢,除了能儘早發現子宮頸癌外,偶爾也有機率可以發現陰道癌或子宮內膜癌,但至今篩檢率不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人誤以為沒有性生活就不需要做抹片檢查,讓第一次做抹片就罹癌的結果呈現兩極化,不是癌前病變,就是已經是第三、第四期了。他分享自己遇過子宮頸癌的確診案例,從19歲到88歲都有,強調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的女性,都是子宮頸癌的「候選人」,即使已經多年沒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
醫生表示,以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為參考,子宮頸癌首次掉出10名之外,顯示子宮頸癌的「預防策略」相當有成效,他也強調子宮頸癌是目前少數可以從源頭就預防的癌症。其實由「正常子宮頸」進展到「子宮頸癌」,中間還有「子宮頸HPV感染」、「子宮頸癌前病變」等進程,若能在各階段進行預防措施,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定期抹片篩檢、配合HPV檢測,就能阻斷子宮頸癌發生的機會。
此外,產後婦女容易有子宮頸外翻狀況,增加感染HPV的機會,醫生也鼓勵產後媽媽可以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加強預防,他解釋道:「很多人以為疫苗只能打到26歲,但是現在研究發現,26到45歲的婦女施打,預防效果相比年輕人還能維持約8~9成,所以我認為還是有施打的價值。」
醫生又提到,有些媽媽在第一胎已經施打完子宮頸疫苗,但考慮到產後子宮頸外翻,容易感染HPV,若第二胎想再施打疫苗加強防護可以嗎?醫生進一步說明,事實上子宮頸癌疫苗保護效力依各人有所不同,目前研究顯示,體內抗體可維持10年左右的保護力,未來疫苗更可能達到15年以上的效力,因此不論是年輕時施打過,或者第一胎時才施打,都不需急著補打;若想重新施打也可以,建議選擇最新的九價疫苗,增加保護的HPV型別。
醫生指出,子宮頸柏氏抹片篩檢並不是為了發現子宮頸癌,而是為了提前發現「癌前病變」,預防它變成子宮頸癌,但抹片是主觀判斷,約有2成的錯誤率,女性自感染HPV到癌前病變前的潛伏期通常無任何症狀,「HPV檢測」可以了解是否感染了高風險型HPV,協助「抹片異常」結果的診斷。醫生補充說明,30歲以前抵抗力好,即使感染病毒也很容易消失,做HPV檢測只會增加無謂的緊張感,一般會鼓勵超過年齡30歲的人再做。
戴避孕套有沒有用?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性愛過程全程使用避孕套可以減少7成的HPV感染,幾乎等同二價疫苗的效用,對此鄭醫師表示,除了「全程使用」也必須「正確使用」才有效!他分享錯誤使用避孕套的案例:「看到最多的都是接觸很久才戴,或是最後要射精了才戴,甚至為了省錢翻面再用,其實一點避孕效果都沒有,感染HPV的機會也很高。」HPV除了會造成女性子宮頸癌外,目前研究發現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肛門癌,甚至口腔癌也都與HPV有關係,因此醫生也呼籲,包括口交在內,全程正確使用避孕套,對伴侶雙方都有幫助。